【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进程快速,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着生活、心理、教育、道德、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以下将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入手,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过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托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多采取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心理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多离少,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里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线。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
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使父母往往忽略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新华社记者周俏春、邬焕庆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也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 据调查,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人生价值等内容的明确度要低于班上其他孩子35个百分点,持单纯最求经济收入或者将来走一步看一步观点的高于班上其他孩子25个百分点。
(四)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稍有关注。在学习辅导监督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者出现空缺的较多,学习监督力度不够。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学习辅导机会,部分孩子的辅导者出现了转移,少数孩子的辅导者出现空缺。留守儿童中需要辅导但没有人来辅导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了21%,超出了非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由得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在农村,幼儿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安全意识的缺乏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危害:一是留守儿童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辍学离家出走、被拐卖等现象在各地均有发生;二是自己的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机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和生命。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问题的成因
家庭、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微观层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宏观层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直接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按留守方式不同,可分为自我留守型、“单亲”留守型、隔代监护型和他人寄养型。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发现:夫妻双方外出打工时,47.1%的孩子留在农村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27.1%的孩子留在农村和其他亲戚住在一起;18.7%的孩子呆在父母身边;7.1%的孩子寄宿在老家的学校。较之传统的双亲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健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养方式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时教育型,监护人非常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留守儿童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但数量很少。二是生活型,监护人只知道负责孩子的衣食起居问题,较少留心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究其原因要么是心存顾忌,对孩子不敢严管;要么是文化太低,力不从心;要么是管而无效,孩子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一来,是孩子在监护人家中处于无人管束、生活散漫的状态,孩子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导致违法犯罪。三是负担型,监护人对孩子不闻不问,甚至视为负担,孩子从小心理就形成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变得性情孤僻,或少年老成,或学会偷奸耍滑。
由于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俄子女的心理变化。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的限制,留守儿童的普遍存在忽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在广大农村,负担着教育孩子使命的监护人大多受教育程度很低,不少是文盲。在调查的3007名儿童中,其监护人大学文化程度者仅占3.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1%,初中文化程度者占21.3%,小学文化程度者占52.2%。在缺少父母引导教育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品德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二、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没有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品德的培养,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使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城市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上,都得到了国家和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占有大量先进的教育资源,而部分农村学校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的境况。另外,城市公立学校的入学政策,也把农民工子女挡在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门外,给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从数量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
三、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导向作用力度不够
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第一,社会分层使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受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农民”身份并没有根本改变,享受不到城市市民平等的待遇。大多从事的是工作环境差、负荷重、劳动强度大而又收入低的职业,他们的辛苦劳动并没有改变城乡差距,农民收入在地区和个体之间仍不平衡。城市公立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更迫使务工农民不能将子女安排在附近学校就读,留在身边教育,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第二,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大量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品的行为极易陷入误区。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对策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
(一)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强化父母在子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三,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只是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14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要切实把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所有教师均应担负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城市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完备的教育资源,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里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的缺失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职能部门的长期不懈努力。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提高他们的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齐抓共管,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工作做好。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魏小英.曹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是创建农村和谐家庭的基础[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8,(6).
[2]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院报,2007(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